刊名:环境技术
主办: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主管: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ISSN:1004-7204
CN:44-1325/X
影响因子:0.189802
被引频次:9816
数据库收录:
统计源期刊(2018);期刊分类:环境与安全
" 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
今年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南方多地又发生洪灾,粮食安全问题备受关注。8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729万吨(546亿斤),比2019年增加102.8万吨(20.6亿斤),增长3.9%,扭转了连续7年下滑的态势。同日,农业农村部发布消息:尽管今年汛情急、灾情重,但由于防灾减灾措施有力有效,旱涝灾害没有逆转农业生产稳中向好的态势,如果后期不出大的灾害,全年还将是个丰收年。
业界专家指出,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六连丰",但伴随形成的水土资源消耗和耕地环境负荷也令人担忧。厉行节约是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必然行动。
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代价
粮食种植是具有一定环境外部性的人类活动。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产,为国家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但伴随形成的水土资源消耗和耕地环境负荷也令人担忧。
" 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代价,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土地基础地力明显下降,耕地退化严重;二是农业用水效率低,水资源威胁加剧;三是农资投入高、效率低,农业面源污染加剧。"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客座研究员刘刚指出。
为了14亿人的饭碗,土地即使很"累"也难以充分休耕。重用轻养导致农田地力下降明显,具体表现为土壤板结、养分降低、耕作层变浅、保水保肥能力降低等。据中农集团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武轶介绍,目前我国耕地基础地力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仅为50%-60%,比40年前低10个百分点左右,比欧美等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
东北,中国最大粮仓;东北黑土地,性状好、肥力高、适宜农耕,被喻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多年来,为保障粮食供给,东北黑土区耕地资源长期透支。"黑土地‘保卫战’应得到各方面关注和支持。"中国农业大学土地学院教授孔祥斌说。
农业是用水大户。2019年,我国农业用水占全国用水总量的61%。据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专家测算,我国每生产一公斤粮食,约耗费一吨水。在一些地方,地下水开采中超过75%为农业用水,成为区域水资源安全的最大障碍。
华北平原,每年产粮占全国总产量25%以上,有"中国大粮仓"之称。然而,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有一些区域已连续多年采取休耕的补救性措施。
孔祥斌曾在该区域观察到这样的场景:田地附近的河道已经干枯多年,地下水井越打越深、越打越密,但每口井可覆盖的耕地面积却越来越少。
华北地区水资源缺乏,当地农民起初用地表水灌溉,之后开始抽取地下水,致使个别地方出现地面沉降。2014年起,国家在华北地区开展地下水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2019年3月,水利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四部委还针对华北地下水超采问题联合下发综合治理行动方案。
粮食安全不仅仅是粮食的有效供给
我国人均耕地只有美国的十三分之一,加拿大的十八分之一,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新中国成立初期,为缓解全国粮食严重紧缺等造成的产需矛盾、供需矛盾,国家对城乡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口定量发行粮票等票证。
有报道曾这样描述那段粮食短缺的岁月:每人每月四两油、二斤肉,城市居民怕没票,更怕老家来亲戚,一个亲戚要吃掉一个人的口粮,家里就得有一个人饿肚子。每月到割肉的时候,人们专挑肥的买,因为肥肉回去可以炼油。
" 我们经历过相当长的粮食短缺的历史,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把增加粮食产量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任务,创造了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人口的奇迹。但与此同时,我们的土地、我们的水资源都很‘疲劳’。"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韩一军直言,过去我们对粮食安全的理解就是中国人能养活自己,新形势下我国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必须不断充实和延伸粮食安全的内涵。
" 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粮食生产目前仍处于粗放式生产阶段。"据武轶介绍,中国粮食产量占世界16%,化肥用量占世界31%。过去的几十年中,化肥、农药的施用保障了我国粮食的增产,但也带来诸多问题,比如肥料利用率低,土壤有机质消耗过多,污染地下水及河流。
文章来源:《环境技术》 网址: http://www.hjjszz.cn/zonghexinwen/2020/0825/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