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环境技术
主办: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主管: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ISSN:1004-7204
CN:44-1325/X
影响因子:0.189802
被引频次:9816
数据库收录:
统计源期刊(2018);期刊分类:环境与安全
在基于微信的上海市实验学校智慧食堂管理系统中,学生可以凭借二维码提前一周在选餐系统中预约选餐,“你知道吗?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都会很早定下要吃什么,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都会拖到在食堂门口扫二维码点餐。”食堂管理系统的大数据,从侧面展示了食堂与课堂之间的微妙联系。
在上海市实验学校,信息化应用覆盖了学校的方方面面,从物业报修、会务登记到上实云盘,从学费收缴、订餐选餐到学生综评、问卷调查,智慧校园应用的数据服务达到了50多个。
教育信息化给学校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课堂教学得到了怎样的改变?取得了哪些成果?一起来看下文。
本文作者系上海市实验学校校长徐红、副校长陈兴冶,文章原载于《上海教育》2021年4A刊,更多精彩内容详见杂志。
教育信息化承载着两层价值,其一为学科价值,通过学科学习或技术支持的学科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其包括信息技术学科体现本体价值的信息素养,还包括利用技术促进学科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其二为社会价值,未来信息社会中的各种交互场景都嵌入了“技术”的元素,或者说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离不开技术的支持,而教育信息化的任务便是让人(学生)拥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信息化能力,这种能力体现为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从课程的视角考量,中小学信息化应主要涵盖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和技术支持下的跨学科教学三方面。基于上述认识,近年来,我校信息化工作从关注环境、课程的实践逐步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研究。我们认为,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实现学生的成长成才,所以先要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因为只有这样,教育信息化才会出实效、获认同。作为以十年一贯弹性学制为基础的实验性学校,近些年来我校采用实证研究,从技术改善学习的视角,开展了大量前瞻性的实验研究。
回首实验历程,技术从作为工具支持教育行为,逐步转变成为撬动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而这种动力源自对教育问题的破解和技术迭代创新的双重张力。
“顶层设计”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础
建 校 三 十 多 年 来,学 校 信 息 化 建设大致经历了初步探索期(1987~2000年),专注于建网建平台;快速发展期(2000~2010年),主要开展学科整合;高原滞涨期(2010~2018年),信息化效果不明显,处于迷茫混沌。
近三年来,学校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也是难点,在于促进学科教学的改善。这种改善的原动力并非技术本身,而是学科教学方法的改进、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学流程的重塑。唯有如此,技术才有可能发挥其促进学习的应有作用。
为此,面对高原滞涨期,利用学校五年发展规划的契机,在设立跨学科、跨学段、跨部门的五个重大改革项目时(如表1所示),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项目作为五大项目中的支撑性项目,即各项目的实施都要依赖于该项目的研究成果,而该项目的核心就是:基于核心素养,有效依托全程、全样本的数据努力探索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解决路径,实现课堂教学的变革。
与此同时,学校将信息化规划内容从价值、实践、应用和保障四个层面进行分解(如图1所示)。价值层面是学校办学价值的具体体现,主要指向学校的培养目标;实践层面是体现育人价值的核心,主要聚焦微观的课堂教学,以及中观的潜能识别、课程推送等支持机制;应用层面是实践所依赖的物化系统,主要指向课程、德育、资源等管理系统及个性、兴趣跟踪系统等;保障层面,主要指技术基座的设计、架构和信息化领导力的规划、提升。
图1:信息化推进项目分析
“个性化学习”是教育信息化最为关键的特征
个性化是技术促进学习的必然选择,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迭代,各种自适应系统不断涌现,让技术支持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然而,如若将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无论是教学落地速度还是实施效果,并没有像技术本身的发展那么迅速。这种“水土不服”,源于实施者对校情、学情认识的不充分,也来自对学科基础研究的缺失。
文章来源:《环境技术》 网址: http://www.hjjszz.cn/zonghexinwen/2021/0518/1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