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环境技术
主办: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主管: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ISSN:1004-7204
CN:44-1325/X
影响因子:0.189802
被引频次:9816
数据库收录:
统计源期刊(2018);期刊分类:环境与安全

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梁满升:从吴亦凡事件,谈新媒介环境中的社会

来源:环境技术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7-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7月19日,腾讯视频官博发文宣布终止和吴亦凡方一切品牌层面的相关合作。至此,吴亦凡的内地商务合作已全部解约,包括韩束、云听app、立白、滋源、得宝、华帝、康师傅冰红茶和腾


7月19日,腾讯视频官博发文宣布终止和吴亦凡方一切品牌层面的相关合作。至此,吴亦凡的内地商务合作已全部解约,包括韩束、云听app、立白、滋源、得宝、华帝、康师傅冰红茶和腾讯视频8家品牌。

媒介环境的变迁是当前世界各国网络舆论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舆论的形态与媒介形态在技术、渠道等表现方式上存在极大关联。新媒介环境的形成,为网络舆论事件提供了载体和平台。

一、媒介环境的变迁

美国传播学者尼尔·波兹曼在1968年首次定义了“Media Ecology”,认为,“应将媒介作为环境进行研究”,“将媒介看作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而媒介环境学则是试图揭示这一系统所包含的内在结构以及对人类感知、理解和感觉的影响”。1970年,尼尔·波兹曼在纽约大学设立了“Media Ecology”专业,使之成为媒介研究的一个学科方向。1985年,波兹曼代表作之一《娱乐至死》一书的出版,使得媒介环境成为一个热门的传播学研究领域,并在全球蔓延。

网络媒体的出现带来了多媒体并存、融合的现状,在这一背景下,媒介环境研究从单一媒介环境分析走向多媒介环境考察。Casey Man Kong Lum(2005)认为,“从理论上而言,我们关心的不只是人们使用的每一个媒介内在固有的感知符号结构或特征,而是考察所有共存的媒体之间的动力以及他们的互动如何导致或构成感知符号的环境,而所形成的这一环境整体与这多个媒体所拥有的感知符号元素的总和有着质的差别”。

这一理论认为媒介是作为环境而存在,并可分为感知环境和符号环境。对媒介环境研究既可以从单一媒介环境的角度考察,也可以从多媒介环境的角度考察,在多媒介环境背景下,考察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感知符号环境,是研究媒介与社会、公众互动的重要视角。

“Media Ecology”这一概念于2000年首次引进到我国,崔保国在《媒介是条鱼》中将其译成“媒介生态学”;2006年、2007年,何道宽先后在《异军突起的第三学派——媒介环境学评论之一》《媒介环境学辨析》两篇文章中,对这一学科进行详细介绍,他认为基于北美的研究成果,应将该词译为“媒介环境学”较为妥当,并指出“国内学者提倡的‘媒介生态学'重点研究的是媒介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因素之间的生态关系”,与北美Media Ecology将媒介视为环境研究有所差别。2008年,邵培仁在《媒介生态学研究的新视野——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一文中指出,“媒介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其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与媒介之间、媒介与外部环境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并保持某种和谐,从而构成了媒介生态的基本样貌和研究的主要对象”,“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是媒介生态学(Media Ecology)关注的一部分。

二、媒介的延伸和变迁

报道新闻、传播信息、反映舆论、引导舆论,这是新闻事业最基本的功能,也是各类新闻媒体最基本的任务。在上述功能和任务中,引导舆论无疑是媒介能动性最集中的表现,实现的难度也最大。媒介进行舆论引导的效力除了受到舆论状态、媒介价值观、引导强度等影响外,媒介类型也是舆论引导需要考量的重要维度。从媒介的历史演进过程来看,现代媒介的发展经过了印刷媒介、广播媒介、电视媒介和网络媒介这四种类型,在新媒介环境的形成中,前三类“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介相融合,表现出媒介形态的延伸和发展。

1.印刷媒介的数字化

印刷媒介是现代媒介的发端。书籍作为最早的印刷媒介形式,在初期传播范围较为局限。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作为大众媒介,书籍仍然在众多媒介并存的环境中具有重要地位。

近代报刊的出现进一步改变了印刷媒介的传播方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也更为紧密。报刊作为典型的视觉媒体,通过报纸向受众传递信息;在内容方面,报纸对传播内容的篇幅有一定限制;从传播过程看,采写、排版、印刷、发行的流程也决定了报纸的时效性相对较差;从媒介可信度来看,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报刊整体上有着较强的威望和信赖度。

数字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印刷媒介的传播形式。书籍、报刊在向新技术、新媒体借力的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融合性。电子书籍、电子报刊的出现,缩短了原有的传播流程,大大提升了时效性,也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人们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进行阅读,纸质印刷媒介数字化相互融合渐成常态。


文章来源:《环境技术》 网址: http://www.hjjszz.cn/zonghexinwen/2021/0722/1937.html


上一篇:六部门发文为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营造更好环
下一篇:对话“十四五”| 青藏高原保护 不仅是环境问题